Monday, May 26, 2014
Farewell 告老还乡
Two months after the Independence of then Malay, a young French from Missions Etrangeres De Paris (MEP) arrived in Kuala Lumpur to start his life-long missionary works which would span over 57 years.
Fr. Peter Bretaudeau was then a 26 years old priest who was ordained on April 2, 1956 in his home town parish at Le Poire Sur Vie, North of France.
He served under 3 Archbishops, transvered across the Archdiocese of Kuala Lumpur for more than 57 years, with the last two and a half years being the residence priest in the Church of the Holy Family, Kajang.
He was officially retired last night in a farewell dinner held at the Holy Family Church Hall, attended by 2 Archbishops, many priests and religious, and about 900 parishioners.
He is a great missionary dedica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church and people.
Thank you Fr. Peter.
(Pictures in Facebook)
(Video in YOutube)
当年的马来亚正式独立后的两个月,一位年轻的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修会的神父,抵达了吉隆坡,开展了他一生的传教使命。
伯铎神父(Fr. Peter Bretaudeau)当时只有26岁。他刚在一年半前,于法国北部的家乡晋铎,成为一名外方传教士。
在吉隆坡总教区超过57年中,伯铎神父经历了三位总主教的管理,到过许多堂区服务,而最后的两年半,则是加影圣家堂的驻堂神父。
昨晚(25-5-2014),在一项堂区主办的感谢与欢送的晚宴中,他正式的退休,告老还乡。他将在12/6/2014 归返到巴黎的总修院,开始他的退休生活。
出席宴会的有两位荣幸总主教、多位神父、修女及约九百名教友。
他是一位伟大的传教士,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天主及祂的子民。
谢谢你伯铎神父。
(更多照片 Facebook)
(录影 Youtube)
Wednesday, May 21, 2014
甜蜜的家 - 阿依沙叻
《爱之光》五月份
甜蜜的家
我在乡下的新村长大,所以对乡村有特别钟意及亲切情怀。
十八岁离开了家乡,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将来。到了市区,对家乡也逐渐的疏远了,只有在大日子才回家,与家人欢庆佳节。
但我对家乡的怀念,从未减少。
家乡是我启蒙的地方,有着美丽、温馨的童年回忆,也是我织梦的温床。爬在高高的果树上,远眺那看不见的遥远地方,那就是我憧憬要去的将来。
家乡是我的兄弟姐妹追逐、争吵、打架的地方,那里有着温情,我要回去回味。
那条小河,是我童年与玩伴喜乐的娱乐场。我要看看长流的河水,那是我逝去的童年。
家乡有着我妈妈的脚印,我要回去看看:妈妈,你在何方?
每当去到乡下,或一个新村,亲切感油然而生,因为它们挑动了我对家乡的怀念。
马六甲的阿逸沙叻新村,就是其中的一个触动我的地方。
第一次听到阿依沙叻新村的名字,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八打灵芥子福音传播中心(芥子心)制作了一个关于阿依沙叻新村的纪录片,叙述了这个全马唯一的天主教徒聚居的新村,令我印象深刻。
往后的岁月里,我到过了这个新村好多次,但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今年的二月中,我来到了阿依沙叻新村,参加黄进龙神父令尊黄万顺老先生的葬礼。当时有点时间,顺便的溜达看看附近的一些村屋。黄神父也为我讲解了有关该新村的开发、他的祖先到此垦荒的一些历史点滴,再次的挑动了我对阿依沙叻新村的古旧情意。
去年的十一月,受到一位新加坡教友之托,寻找一位失联的阿依沙叻朋友。
我联络了阿依沙叻圣玛利亚堂的王保禄神父,要求他的相助。很快的,王神父就找到了这位“失联者”,而我也因此机缘,与保禄神父开始了一段“悄悄的脸书对话”。
“神父,你好。我受人之托,想寻找阿依沙叻的一位教友XXX 。。。是否可以打听?谢谢你了”
“哈哈哈。。那我真是得来不费心机。。她有脸书吗?电邮?联络电话?”
“我明天跟她拿电话号码。。你也来的正是时候,我要Jio你”
“来吃烧肉?”(注:当时神父放上了彭亨林明小镇著名烧肉的照片)
“《我家》明年的宏願是~建造幸福家園。。想要邀請您來與我們分享。。分享完畢就吃燒肉燒餅燒飯”
“时间恰当,一定到场。。我是busy body, 也haojiak body ” (注:我是好事、好吃客)
“七月”
(注解:在2013年山打根交流会中,王神父在他的讲座,提到“Bojio”的故事,也因此而热闹了一阵子。《我家》是指他的堂区阿依沙叻。)
四月十四日(星期一),下午一点,我来到了阿依沙叻圣玛利亚教堂,回应了王神父的Jio叫。
在模糊的记忆中,也靠保禄神父的提示,第一次见到他,是在1995年新加坡白沙滩举行的马新汶圣母军交流会。当时他在新加坡工作,因此能够参加。
过后,他回到马六甲,在圣德肋撒堂的余怀仁神父指导下,开始了修道生活的启蒙时期。
1996年,他进入台湾的总修道院,接受七年的司铎陶成课程。2004年的国庆日(31-8-04),晋铎成为神父。
晋铎后,他被派往新山圣母无染原罪堂服务。2011年,王神父受委任为阿依沙叻圣玛利亚堂的本堂。
在过去的三年里,王神父推动了多项提升教友的灵修与团体生活的活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建造幸福家园,期望促进教友家庭生活的美满,进而打造一个温馨、充满和气及合群的家庭堂区。
今年首季(农历新年、四旬期),活动注重在夫妇、婚配、青年及家庭。在五月份,活动注重在家庭与圣召。阿依沙叻堂区“出产”了好多圣召,值得大家引以为荣。王神父在过去数月里,联络及亲身拜访散布在各地的阿依沙叻土生土长的神父、修士及修女,邀请他们在五月中,回家乡团聚,重温家庭的温馨及甜蜜,也为后辈立个学习的楷模,让阿依沙叻沃土,成为圣召温床。
王神父Jio(招)我在七月的时候,到他的堂区与教友们分享一些关于家庭、夫妻与亲子的生活体验。我这次造访,就是为这活动做些准备工作。
阿依沙叻新村离开马六甲市区大约十六公里。沿着武吉仁拜(Jalan Bukit Rambai)大路,经过了工业区,好多工厂。攀爬了一个小坡之后,忽然间,前面一片开敞,左边一块空地,紧接着,见到了圣玛利亚教堂。真是别有洞天!
眼前的一段路,你会觉得非常的舒服,心情会很快的得到平静,这意味着你已经抵达阿依沙叻村了!
圣玛利亚堂大约有两千位教友,目前有三个圣母军支团。王神父除了要管理本堂外,还需要兼管丹绒吉灵的圣若瑟小堂及附近一个兵营里的天主教徒牧灵需要。
“阿依沙叻的土地面积达五百多亩,土地都是属于甲柔教区所有。当中供教友居住及耕种之地约两百亩,其余三百亩则为园坵地。阿依沙叻约有一百六十五户人家,村民约近两千人,老一辈以务农及割树胶为主,年轻一辈则多数出外工作”。(这是载自黄进龙神父《思索集》- 我的家乡阿依沙叻。此文写于1992年,除了土地农耕状况有所改变,其他的改变甚微)
卡米尔神父也建立了一间教堂,命名圣玛利亚堂,目前仍然屹立在原址,状况良好。神父于1899年逝世,遗体就安葬在这教堂内。
因教友的人口增长,1970年,当时的本堂余怀仁神父在旧堂不远处,兴建了一间新教堂。这新堂于1991年,再次扩建,就是目前的圣玛利亚堂了。
“阿依沙叻,人间的一块净土:若您曾身历其境,您会念念不忘那里的人情、事物。。还有,在阿依沙叻,您会找到天主!”(《思索集》)
是的,我就是一位身历其境的人,所以我会再次回去。那里可以找到天主,还可以体验的家的温暖。
这是个甜蜜的家!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