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1, 2013

葫芦顶心灵

刊登于【爱之光】 一月份



葫芦顶心灵


十一月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完成了一趟令我身心愉快的『心灵之旅』。

这趟行程是:心旷神怡,加影到『葫芦顶』,进入『马口』,跨过金龙河,来到『知知港』,夜宿『葫芦顶』。旧雨新知,声声问候及祝福,大家都好。载着榴莲山竹红毛丹,带着微笑,主的平安在怀抱。

葫芦顶,马口及知知港,是森美兰州三个小镇,离开我的加影住家大约一百一十公里。这里是山区,群山环抱,以农作物出名,如橡胶,油棕及水果等。

马来西亚在这个时候,是个榴莲飘香的季节。这里除了『国王』榴莲大唱丰收之外,还有『果后』山竹,红毛丹更是满挂树上,多的令人懒得去理会。

但我的目的不是去吃水果(但也真的吃了好多),主要的是去探望一些久违的圣母军军友。

二十八日早上,我和太太一同驱车,进入加影--芙蓉高速公路,风驰电掣的抵达了森美兰州的小镇板底(Pantai),然后沿着芙蓉--瓜拉格拉旺州属公路,前往葫芦顶。这是一条盘山而建的弯曲两车道公路,沿途可以欣赏到青翠山岭,参差有秩的树木。当儿因为是雨季,可以看到远山袅袅的薄雾升起,清新迷人,赏心悦目。(这有点像是学生时代的作文,但确实是当时的风景及心境。)

两个小时后,抵达了葫芦顶(Pertang),与久等我们的芙蓉军友黄年娇姐妹会合,在她带领下,一同前往三十公里外的马口镇(Bahau),去探望邱珊英姐妹。

邱珊音姐妹在九十年代,到吉隆坡工作,然后加入吉隆坡玫瑰堂的【玫瑰之后】支团成为一名团员。大约十五年前,因为患上眼疾,导致双眼失明,就回到马口,与母亲及兄姐同住。

在黑暗的世界中,她找到了来自主基督的平安,与家人过着安静的日子。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仍然毫不吝啬的奉献出天主给予她的恩宠 - 教导主日学。目前她每个主日,都在马口『玛利亚,天主之母』小堂教导3456年纪儿童道理。
马口小圣堂堂口教友不多,但每个星期都有神父到来主持弥撒。每个月的第四个星期天,有一台华语弥撒,通常都由来自波德申的林进发神父负责。 

黑眼镜者为邱珊英,最左及最右分别为三哥智全及姐姐珊华

珊音的姐姐珊华及三哥智全,也热情的招待我们共进午餐。根据他们的介绍,马口还有许多美食,希望我们能够品尝,但因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好留到下次了。他们热情的发出邀请,欢迎我们的再次到来。

告别了珊英及哥姐之后,我们离开马口,驱车往知知港前进。沿途我们经过橡胶园及马来甘榜,景致宜人。

知知港是一个新村市镇,马来文名称为Titi, 而华人通俗的称之为知知港,连同附近地区,约有一万人口。知知港群山环抱,建于一个狭小盆地,并不是一个海港或河港,为什么会被称为“港”,我未能搜到任何资料。

这里的居民以客家人为多,且以姓萧者居众。

知知港居民也经历了日本占领军大屠杀的悲惨浩劫。194238日,日军蓝田上尉在知知港邻近的余朗朗村,把躲避到郊外的村民,诱骗群集在益群学校,分批的冷血屠杀了1474名手无寸铁的妇孺少壮老幼。

1948年,英国殖民地政府,因对抗日益壮大的前抗日伙伴马来亚共产党,而把知知港列入黑区,实施戒严令,设立关卡,检查及限制居民的行动,并且统制粮食。当时可说是新村居民的另一个艰辛时期,一直到1957年,马来亚独立为止。

这些浩劫及磨练,造就了知知港人民的坚强,毅韧,刻苦耐劳的性格。

知知港八十巴仙居民从事农耕业为主。他们种植橡胶,水果及蔬菜等。早几年,当橡胶价格飙升高峰时,知知港被美称为“小金山”。这都是居民勤劳垦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成果。

早几年,知知港的黄梨也是名闻森雪,但因人工短缺,知知港现在已经难见到黄梨的种植了。

我们在下午二时前,抵达了知知港。跨越金龙河进入新村的『情人桥』,因提升工程而被关闭,只好绕道而行。经过曲折的新村小路,和种满花草的村屋,我们来到了【圣奥斯定】教堂,赶上了参加『太平之后』支团的周会。

知知港堂区共有三个圣母军支团:『天主之母』(1982),『太平之后』(1988)及『仁慈之母』支团。

『太平之后』支团目前有六位团员。团长陈玉萍姐妹是位标准的知知港居民 勤劳的务农者。她的工作包括:管理橡胶园,水果园,做芭场(除草,施肥,修枝,修芭,修路等)。

这天,她一早就去榴莲芭拾榴莲,然后载出到市场售卖。最近因为多雨,导致芭场湿滑,道路也受到损坏,所以工作加倍的幸苦,载送榴莲也艰难。

午后,她赶来教堂参加圣母军周会,还特地带了一些榴莲与我们分享。

团员中,也有几位与玉萍姐妹同样从事农务,勤劳作活,但毫不吝啬为主奉献的军友。其他的支团也是如此。

『太平之后』支团团员中,最年长者为曾亚招姐妹,高龄93岁,但仍然很健康,准时出席周会。

会议后,拍了张团体照留念(下)。从左起:曹喜云(谢启龙神父的母亲),陈玉萍(团长),符佩颜(财政),陈宝莲(副团长),刘贤昌(秘书),会议到访者【仁慈之母】支团团长叶飞霞,(汤燕芬修女的母亲);到访者黄年娇及93岁的团员徐亚招。


我非常敬佩这里军友的圣母军精神。她/他们都是劳动阶级,一天的劳作已经把精力耗尽,加上家庭及生活上的挑战,都已经是足够了,但她/他们仍然牺牲那有限的空闲时间,奉献于主,为祂的神国服务。除了周会,支团职员们还得每个月到四十五公里外的芙蓉(超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参加区团会议及一些圣母军的活动。

在这种背景之下,这里团员的每一份工作,包括每月两次华文弥撒前的打扫教堂工作,都是英勇的服务了!

知知港是个山城,人口不多,天主教徒人数更少,但却出了一位神父及一位修女。现任『主徒会』总会长谢启龙神父,及目前在新山服务的『耶稣圣婴方济会』的汤燕芬修女,就是来自知知港!

汤燕芬修女的母亲,叶飞霞姐妹是『仁慈之母』支团的团长,她也抽空到来与我们见面。会议过后,我们到飞霞姐的家,探访了行动有点不方便的丈夫汤福星兄弟(右照,右二坐者)。

知知港『圣奥斯定』教堂已有百年的历史。在2005年,一间多用途礼堂建在教堂的旁边,为当地的教友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活动场地。

最近在梳邦再也一间医院,圣母像显现在一块玻璃的事件吸引了众人注意,而我在知知港,也见到了天主的足迹,但除了本地人之外,鲜少外人知道或感兴趣。

天主在几个月前,两次以雷电方式,到访知知港教堂!

祂两次前后的到来,留下了足迹 --- 教堂的最高钟楼顶上的两个柱子,两次被雷电击中。教友们开玩笑说:“天主乘坐雷电到来,速度太快,“不力”(刹车)不及,而撞断了柱子。。看来,教堂屋顶要装上AES(抓超速自动执法系统)了”

天主不是砸自己的屋子吧?(一笑)

就如圣母像显示在玻璃上,雷电两次击中教堂的屋顶小柱子,同样都是充满神秘!为什么呢?

陈贵平兄弟是知知港华文教务促进会主席,做事亲历亲为。除了本身的农务,还为教堂的事务操心。当时他正为教堂小坡土崩而忙,监督填土工作。百忙中,抽空与我们见面,还热情的邀请我们共用下午茶点。

怀着喜乐,满足的心情,下午茶过后,我们告别了知知港及浓厚的知知乡情,回到了葫芦顶,在年娇及丈夫金彪俩的『史提安娜』猪寮别墅住宿一晚。

这是他们在葫芦顶果园芭场里,一间猪寮改造而成的“别墅”。他们家住芙蓉,每个星期都会有几天到此,照顾芭场及做一些劳力的工作。他们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有的也成家立业,现在过得是简单,低调,但却是与天(主),人,及地(大自然)和谐融洽共处,闲情逸致的生活。

这里设备虽然简朴,但却是宽大舒适,空气流通。晚上来了一场大雨,听到了好久没听过在童年时,家乡老家雨点洒在屋顶的声音,太美妙了!我与太太都喜欢这里。


隔天早晨,天空微亮,鸟儿已经在歌唱,伴随着公鸡啼鸣,鹅及鸭的呱呱哦哦声,合成了一支早安交响曲。

雨后的早晨,空气格外凉爽清新,站在屋外,远眺不远处的山峦,晨雾半遮,一幅美丽的图画,就出现在眼前。

我们到葫芦顶新村吃早餐。这里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劳动者,勤劳作息,但生活节奏悠闲,人情味浓厚。用过早餐后,到新村闲逛,遇到年娇的朋友,还送了特种榴莲给我们呢!

在葫芦顶的蓝天白云下,悠闲的坐在树荫下凉亭乘凉,谈天 。。。鸡鸣,鸟叫。。。凉风习习,昏昏欲睡时,还记得念了五端玫瑰经。。。在这里,我回顾了马口及知知港之行,这都是我渴望有时间,必定要做的事情。

口渴了,喝一喝刚摘下的香椰水。。。转眼已是日落黄昏,要回家的时候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葫芦顶心灵,再肯定了“我是圣母军”的荣幸!


No comments: